玩心人的設計,設計人的思考:淡味探索包
撰文︱涂敏芬
實作場域︱淡水百年市街重建街
校園探索包的開發,遞迴經歷了設計思考的五大流程,同理觀察、定義需求、創意生成、速作原型以及不斷測試,因而有了《賈崇探索趣》的實體成果。但這並不是結束,而是開始,這個經驗支持了我在2018年1月開設的「服務創新與設計」一課,在「設計思考」與「玩心學習」的理念下,展開一場「玩心人的設計,設計人的思考」大冒險。並在同年12月,《貓公主的淡水巡禮》與《覓情記──物換心不移》正式亮相。
我們定義探索包是一個自導性旅遊包,結合「故事創作」、「文史梳理」與「謎題設計」三大創作元素,與淡水「在地議題」進行對話。將產出自導式探索包設定為課程目標,是一段在「微觀」與「鉅觀」之間流動的交織共演。當課程設計從「微觀」到「鉅觀」時,隨著專案進度的推進,我將設計思考的方法論,鑲嵌入時間軸(timeline),因此每堂課的銜接環環相扣,學生們或是主動或是被動地被這個歷程往前推進。
從「課程介紹與教學理念說明」揭開序曲,接續說明關於服務創新與設計的「學理知識」。安排修課學生體驗當時已經開發到第五版的「校園探索包」,並開始導入場域概念,從校園田野延伸到淡水田野,預習淡水文史資料,據以歡迎課程下週由重建街上的「香草街屋」主理人蔡以倫先生,來到課堂上介紹他對淡水漢人街區的瞭解。校園內體驗、文史工作者的課堂上分享,接續的重頭戲就是安排校外教學,帶領同學們正式進入淡水田野。以上對應到設計思考的同理心階段。
當修課同學透過不同方式建構對場域的認識與理解之後,由建築系黃瑞茂老師協助進行的「生活地圖工作坊」是一個重要轉折。這是一個傾倒想法(download)、凝聚共識的過程,大家開始將聽到、見到、走到的田野事實透過一張張的便利貼外顯化,並以不同顏色的紙膠標出重點道路,紅色是大家熟悉的中正路,再用藍色定位重建街、黑色定位清水街,最後使用彩色紙膠以點狀貼法呈現行跡路線。有趣的是,在Google Map上的具體地圖卻在各組的詮釋下有了不同的樣貌,其中一組貼出貌似「貓咪」的形狀。
而後各小組必須決定與在地議題的對話方向。這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思考,所幸在逐步摸索的過程中,「淡水喵喵喵」小組開始以貓咪的元素尋找,最終決定與「淡水街貓」的議題進行對話;「馬偕的願望」小組轉型為「鐵盒情」,嘗試與「古蹟保存」議題進行對話。探索包的製作進度至此,在接續的兩週就是進入「視覺化」的過程。因為探索包中不可能納入所有資訊,因此各小組開始透過不同設計工具,包括:人物誌、服務藍圖等,篩選與裁減訊息,經過小組成員的不斷討論與判斷,推進為實體原型。
接續,這堂課最具壓力的環節被納入,就是實體原型的產出並非課程結束的終點,而是扮演「最小可行產品」(Minimum Viable Product,簡稱MVP)進行測試,課堂要求每組至少執行兩組人進行班外盲測。檢查該份探索包所有設定的故事情節、景點介紹、謎題設計、物件製作等,是否如同設計時的規劃,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服務系統。一位修課同學的事後反思心得寫道:「從測試者挑戰實境解謎中,第一次如此明白地直面別人想法的不同,思考的出發點也完全不同。對於以後做任何事都會學著站在別人的立場出發,以一個全新的觀點去面對以後的挑戰。」
課堂中,最後產出七組作品原型,獲校內「覺生紀念圖書館」大力支持,提供場地與協助,進行十天為期的策展實驗。成果發表會當天,還有多位社區朋友們到場鼓勵。有「香草街屋」創辦人蔡以倫先生的支持,來課堂演講、大力獎助抽獎獎品。有心波力書房許赫詩人在初期解釋什麼叫做「玩」(台語),還帶著學生們走訪真正的老街重建街。此外,除了在USR臉書專頁上發佈活動訊息,還規劃了一系列臉書貼文活動,包括:發出感謝文、報導期末成果發表的活動紀實、公開抽獎獎品、公告中獎名單等,嘗試維繫十天活動檔期中的話題熱度。
而後,徵詢學生意願,最終有兩組原型的負責學生,願意進入由計畫內建築系黃瑞茂老師所主領的「重建街工作坊」暑期密集課程。學生與我形成團隊,是以打造探索包為「產品」、優化內容為主要目的。因此,師生共同重新編寫故事情節、重新進行田野調查與文史梳理,也在工作坊中接觸多位在地的文史專家,收到許多寶貴意見;同時,也在插圖想像,下足功夫,務求讓探索書這個產品可在無人介紹的情況下自己說話。
綜言之,在「玩心人的設計,設計人的思考」的思維下,「玩得專業」是淡味探索包的追求之一。當然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超出預期的事,但對師與生來說,兩方必須積極溝通,認同「謙虛」看待生活場域中的一切機會,將自己擺在一個比較小的位置,去探索各式各樣的可能性,彈性地快速接球。
Commentaires